近几年书画家文献展渐热,观众对于已经熟习的书画大家已经不满足于欣赏其名作真迹,希望知人论世,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于是书画家画稿、手稿、笔记、信扎、照片等,在更大更深的层面上剖析、解读。书画作为“物”,而文献资料托出的是“人”,大师名家活了,绘画史通了。
各地的名家馆作为永久性的文化建制,要做出成绩,有自觉的担当,无非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切切实实做好个案;二是最大限度体现其公共性。
研究名家大师之个中缘故,展示传播,纵横比较,以弘扬优秀传统,引领民族艺术发展,这就是名家个案所要做的,而个案得以文献资料为基础。
文献资料搜集和研究整理有三个特点:长期性、广泛性、艰巨性。名家馆做个案有利条件多,但工作量很大,有许许多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个案研究关系大师也关系到大众,要对得起大师也要对得起大众,名家馆还得最大限度体现公共性。
2008年到2009年全国的博物馆除了古代遗址收费以外,全民的美术馆、名家馆统一免收门票,这在国际上也是先走了一步。博物馆成了公众喜欢光顾的文化场所,对民众教育和休闲起到大作用。
免费措施本是公共性的一种体现,但真正做好公共性并非易事。免费开放使博物馆、美术馆从服务少数人到服务社会大众,这是博物馆公共理念深化的结果。服务对象的结构发生了一个变化。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不高、经济收入相对不高但对博物馆美术馆向往和有兴趣的社会中下层增多。他们有他们的需求,所以办展的介绍语言和形式都需要有变动,接待方式也不能老方一帖,甚至相关的服务设施要增加,譬如对观众开放的设施,提供普及性的读物等等。
大体上说,“对象、人数、内容、服务”四个方面构成了公共性的衡量标准。也就是要真正“以人为本”,不是为“小众”而是为“大众”提供最佳服务,这是美术馆、名家馆的办馆宗旨。在策展,在社会交流,在教育传播,总之在所有运作中,同时要以藏品保护为前提,藏品保护也是长久地实现公共性的重要一环。
有人说,博物馆的工作是“捡起历史的碎片拼接出文化的花朵,非常有意义”,名家馆更是文化精英留下的足迹,名家馆馆主大师都是那个时代美术史的闪光点,现在出版全集或正在编辑的已经有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李可染、陆俨少、沙孟海、何海霞、关山月等十来家馆,可以预料绝大多数兄弟馆不久的将来都会出版全集,当然全集不可能求全,不一定赶这个潮流。但积累资料、加紧研究,所有的工作都要做在前头。
中国的名家美术馆有大有小,经费有多有少,钱多可以做大事,但规模小一点的,可以有小一点的做法,不必攀比,用不着“鼻子插葱充大象”。国外有一些名人故居,就是小型的博物馆,很精致,文化氛围很浓,观众精神感受很好,工作人员不多,他们常年对外开放,有时与大的综合类美术馆合作搞活动,不求名利,全在务实。展示、教育、传播、休闲功能样样齐全,依然令人敬佩,不可小觑。社会也需要有一批这样的小馆,起到大馆的补充作用。小馆就是小馆,名家馆就是名家馆,警惕贪大求全,要紧的是时时不忘体现其公共性和保持学术的独立性。
大师和名家美术馆说到底是一个民族的光荣、国家的光荣;在名家美术馆工作是个人的光荣,浙江省原省长吕祖善退下来以后,到浙江省博物馆当了义务解说员,做义工。是他自己的选择,吕祖善先生在博物馆为公众讲浙江的历史,发挥了他做省长积累的学识资源。吕祖善的做法得到广大民众的一致赞许,也使得我们这个岗位显得特别有意义。
中国书画是文中之文,文化品位很高;名家馆通常都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以人传,中国自古强调人品画品的统一。从这两方面说,书画名家馆发展的前景很好,但又不可掉以轻心,前进道路依然存在危机,不可高枕无忧。
危机一,书画市场真伪难辨,收藏界产生信用危机,势必影响中国书画的声誉,自然会危及到名家馆。这其实是全社会在经济大发展初期必经的一个混乱阶段。我们要有自己的准则,不要助长造假之风。我们中国书画名家馆联会以前曾提出“换一种思维抵制假画”,从正面编辑名家的存世之作,提高鉴赏力以正视听。
危机二,有些馆的保管条件和展览条件不理想,文物的保护和展示有矛盾。目前不少馆开始以高仿复制品代替展出,这与真迹亮相又有很大不同,怎么解决?作品恒温恒湿的条件还不具备,全民办的馆要靠政府重视、财政支持,对公益性开放的民营馆又如何支持,都是新问题,如何找到合适的途径和解决办法。
危机三,名家馆留不住人,留不住社会高素质的研究者和管理者,在社会普遍存在的“向钱看”的环境里,名家馆发展困难不少。少数大城市名家馆不存在经费问题,多数馆有限的经费让馆长们难做无米之炊。
后面两个危机都关系到经费,第一线的馆长们你们在如何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支持,让我们在交流中找出自己发展的路子,发出自己的心愿和呼声,争取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最大限度来完成历史和民族交给我们的神圣而光荣的任务!
中国书画名家馆联会秘书长 卢炘